微信扫描分享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首页>园区概况>发展规划>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的这“两区”,郑州正在加速前行步履铿锵!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贸试验区”建设和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均被重点提及,这意味着,今年将是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也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茁壮成长的一年,郑州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正在加速前行步履铿锵……
自贸试验区 郑州发展迎新机遇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11个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广成熟经验。引导对外投资健康规范发展,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必将继续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目的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这也意味着,今年将是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非常关键的一年。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形象标志、拱门设计已经完成,“郑汴洛”三大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试运行。进入“自贸区”时代,郑州、河南优势明显,必将推动全市乃至全省对外开放再“提速”、再“跨越”。
自贸试验区红利将持续释放
     从2013年到2016年,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到河南自贸试验区,我国陆续批准了三批1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一个由南至北、由东至西、由沿海至内陆的“1+3+7”的自贸试验区试点新格局。新设立的7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建设自贸试验区的主要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制度创新的新高地,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进行风险和压力测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地处中原的河南自贸区建设颇为引人关注。
    根据国家战略定位,河南自贸试验区主要任务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在建设自贸试验区方面,我省将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产业等独特优势,以促进流通国际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以国际化多式联运体系、多元化贸易平台为支撑,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借鉴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经验,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内外流通融合、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对外开放高端平台,发展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为内陆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转型发展探索新模式。从而引领带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资源整合,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郑汴洛”三片区联动 点燃开放发展新引擎
    自贸试验区在改革方面,将在双向投资、商事制度、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大胆探索,企业注册登记将会更加便利;在开放方面,进一步放宽投资的准入限制,大大压缩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企业进入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在创新方面,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效率。
    河南自贸试验区拟以郑州为主,涵盖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郑州片区侧重于探索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开封片区侧重探索以促进消费流通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洛阳片区则侧重于探索事中事后监督服务模式创新。
    发展自贸试验区,河南找准了自身的定位。河南自贸试验区在产业发展布局上,郑州片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跨境电商、现代金融、服务贸易等;开封片区将重点发展医疗旅游、文化金融、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洛阳片区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文化贸易等现代服务业。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汴洛”三区联动,很好地发挥了河南作为内陆省份的优势,扬长避短又相互带动,三大片区将以创新和开放点燃河南对外开放发展新引擎。
    目前,三大片区各自的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入驻部门、入驻事项都已确定。其中,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入驻事项211项,其中“一口受理”的事项有149项。郑州片区服务中心将秉承国家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用规范、高效、优质的服务,为自贸区企业和居民提供最大便利化。
郑州片区“蓄势待发” 静候万家企业入驻
    目前,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楼、二楼67个办事窗口均已开放,办公人员整装就位。其中,商事登记窗口开始办理相关咨询业务。
    据介绍,设立河南自贸试验区,这不但由于国家战略的需要,还因为郑州有着巨大的自身优势。
   近年来,郑州对外开放载体平台日益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区位交通、综合物流、消费市场等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发展载体、投资环境、产业支撑、体制机制等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这为建设自贸试验区打下了基础条件,也将成为吸引全球数万家企业入驻的“法宝”。
    随着航空港和国际陆港的加快建设,郑州已形成“铁、公、机”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2016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客货运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开通客运航线186条、全货机航线34条,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以及东亚、东南亚主要城市,连接迪拜和温哥华的枢纽航线网络。中欧班列(郑州)常态化运营打通了国际铁路大通道、跨境电商带来大批跨境网购物品分拨业务、口岸通关体系提升了进口产品集散平台的功能效率,这三张世界名片共同构建起陆空衔接互动的高效物流网络,将郑州打造成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
    此外,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贸城市,郑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基地,构建了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将依托中欧班列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重点探索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依托金融总部和高端服务业集聚优势,重点探索投资制度改革、金融开放创新。此外,依托服务外包、科技创新优势,重点探索服务贸易领域、“双自联动”体系等创新发展。
   如今,借力自贸试验区,郑州再次吹响了开放发展的“号角”。面向未来,一座国际范儿的商都,必将在中部地区崛起腾飞。
创新示范区 加速前行步履铿锵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6年政府工作时提及:“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新设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令人骄傲的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正是新增创新示范区队伍中的一员。
    2016年,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局之年,也是成果颇丰的一年!4月5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5月27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揭牌;8月17日,郑州市委、市政府公布《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11月,省财政设立3亿元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1月底拨付到位……9个月的加速前行,郑州市建设示范区的步履不停。
创新示范区“羽翼渐丰”
    迈入2017年,全国各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入加速年,今天,虽然郑州国家创新示范区尚未满“周岁”,但“只争朝夕”的前进速度推动示范区“羽翼渐丰”,步伐铿锵。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我市出台了示范区建设方案,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
   根据《实施方案》总体要求,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核心;按照重点突破、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排头兵。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龙头,郑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战略定位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创新创业人才密集区、科技与金融结合实验区。
   2017年一季度,我市将全面出台有关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和金融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平台建设等17个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区四园”各展所长
   按照“一区四园多点”的架构,示范区空间布局以郑州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水区和其他县(市)区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辐射区。自主创新核心区强化战略先导地位,突出“高”和“新”;辐射区突出“专”和“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
   其中,郑州高新区重点建设北斗导航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生态科技产业园、亿达软件园、新三板产业园等,谋划高新区“未来科技城”;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建设空港(电子商务园)、古城(电子信息基地)、会展物流(商贸会展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双鹤湖(精密机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四大片区;
   郑东新区重点建设龙子湖科技创新集聚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中原金融产业园、金融智谷、创意岛孵化园、大学生及留学生归国人员创业园、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综合体等;
  经开区重点建设智能汽车与电动汽车产业园、重大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河南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智慧物流园等;
   金水区以金水科教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启迪科技园、郑州北大科技园、西亚斯亚美迪国际软件园等。
“真金白银”促资源集聚
   为激发示范区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郑州市拿出“真金白银”加速建设转型升级引领区。
   郑州把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加大研发投入和开放创新力度,争取战略性投资项目布局,培育壮大一批规模效应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郑州先后启动实施了“雏鹰计划”、科技“小巨人”计划、“瞪羚”计划等一系列奖补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企业成长。
   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对我市工业企业生产的,且经国家、省认定符合条件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在实现首台(套)销售后,按首台(套)产品销售价格的最高30%给予奖励,单个产品奖励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鼓励示范区相关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机构建设任务。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除按国家、省规定支持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
   大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对新认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市级经费补贴。
蓝图绘就前景可待
   展望未来,到2020年,郑州国家创新示范区会是啥模样?《实施方案》给出了蓝图:
  在自主创新领域,示范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6件,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
  在技术转移和开放创新领域,全市引进或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服务机构,转移转化一批技术成果,促进一批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项目,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12%以上。
   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以上,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将示范区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方面,实现创新要素区域间的有机整合和流动,以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新创业活动踊跃,成为中西部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土。
来源 郑州日报

园区概况Park Profile